第1章
“我成大宋皇子了!?”
“华夏历朝最有钱的朝代!?”
开局即巅峰的身份,让赵桓毫无障碍的接受了穿越的事实。
难怪苦了三十年,一分钱都没捡到过。
合着是集三十年之大运,累积在这一发了!?
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的终极版!?”
兴奋到语无伦次的赵桓,一边盘算着纸醉金迷的未来,一边整理着脑海里的记忆。
奈何,逍遥快活的计划还没来得及落实,当前的时间,就给了赵桓当头一棒!
宣和七年五月!?
也就是说距离金兵南下只剩下半年!?
明年自己就会继承皇位,成为大宋第九位皇帝。
后年就和自己的便宜老爹被金兵俘虏为奴,成为靖康之耻!!!
就在赵桓郁闷的想死之际,一阵高亢的公鸭嗓响起。
“皇上驾到!”
尽管心有万般不满,赵桓却也不敢怠慢。
毕竟,宋徽宗赵佶不仅是好大喜功的风流才子,也是心狠手辣的无情帝王!
“儿臣见过爹爹......”赵桓回忆着电视里的情节,作揖行礼。
赵佶大手一挥:“桓儿不必拘礼。朕闻前日你溺水昏迷,今日特来探望。”
昏迷了七天,您这会儿来看我?送我上山吗?
我谢谢你全家!
赵桓心里腹诽着这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帝王,嘴上却说着感谢的话:“爹爹国事操劳,疲乏之至!”
“儿臣小恙,怎敢劳爹爹亲探!”
这一波捧,赵佶无疑是满意的,微笑着点了点头:“桓儿抱恙,朕若不来,岂不凉了骨肉亲情?”
自母后王氏去世至今十七年,赵桓便再也没见过赵佶。
若非国难当头,您老都忘了有我这儿子吧?
现在要找人背黑锅了,您才跟我谈骨肉亲情?
这神操作,岂是‘讽刺’二字能概括?
“爹爹隆恩,儿臣铭感五内!”
赵桓演绎着感激涕零的同时,也为自己盘算好了一条后路:“爹爹,儿臣有一事奏请。”
赵佶握着赵桓作揖的手:“果真是父子同心,朕今日,也为桓儿带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!”
“既有所请,那由桓儿先说?”
赵桓自然不会傻到抢皇帝的先机:“国以君为主,家以父为大,自然是请爹爹先说!”
“朕已决定,册立桓儿为东宫太子!”
赵桓惊的差点下巴都掉在了地上:“太......太子!?”
“对,桓儿是不是高兴坏了?”
高兴你妹啊?
我一巴掌给你呼墙上,抠都抠不下来,你可信?
这就是天大的好消息?
这是晴天霹雳好吧?
赵桓原本打算,让赵佶批准自己前往临安驻藩。
反正金兵南下就是几个月后的事情,只要自己躲过了这几个月。
金兵若不南下,自己在临安做逍遥王爷。
金兵若然南下,北宋的残余力量涌聚临安,自己则名正言顺的建立南宋!
无疑是进可攻,退可守的两全之策!
却被赵佶这个‘天大的好消息’给打乱了节奏。
震惊之余,赵桓也不忘挣扎:“多谢爹爹厚爱,不过儿臣才疏学浅,只怕难当重任!”
赵佶微眯着眼睛,拍着赵桓的肩膀:“别怕,有朕在!”
到底是皇帝,这一语双关玩儿的滴水不漏!
明面上是关心赵桓,不用怕,我会帮你!
暗里却是在警示赵桓,朕才是皇帝!
赵桓也是机智,硬推不掉,立马调转方向:“眼下北方战事吃紧,国库空虚。”
“儿臣以为立储一事,可容后再议,当务之急,应解决朝廷入不敷出的现状!”
被戳中痛处的赵佶,貌似云淡风轻的问了一句:“如何解决?”
“民谚有传,上有天堂下有苏杭,两地景美民富,儿臣请往监税、清贪,以解燃眉之急!”
赵佶眼神流露出些许诧异,赵桓今日怎么有些不一样?
赵佶余光一瞥,侯在旁边的老太监,当即笑附:“定王胸怀家国,叫人钦佩!”
“不过,监税事大,立储也非小事,还请定王为国分忧!”
赵佶倒是喜笑颜开:“媪相此言在理!”
媪相?赵桓连忙看向已经古稀之年,满脸慈蔼的老太监,心里惊叹,这就是宋朝六贼之一的童贯?!
不愧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奸阉之一,开口便是捧杀。
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货的恶毒嘴脸,恐怕被他卖了,还要帮他数钱。
赵桓哪敢迟疑,连忙把球踢回去:“并非儿臣推诿,爹爹正值壮年,雄才伟略。”
“武有剿灭方腊农民起义之功,文有自创瘦金字体之绩!”
“由此可见,只有在爹爹治下,大宋才能辉煌永驻!”
这番话无疑让赵佶有些飘飘然,却也没忘了甩锅的核心。
“拿回燕云十六州的七州,朕已是殚精竭虑。剩下的九州,就靠你了。”
“收回燕云十六州,乃是历代先帝之夙愿,今人已完成先帝不曾有之壮举,后人更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
燕云十六州,既是大宋衰落的转折点,更是掀开大宋灭亡序幕的导火索。
花钱买回自己的地盘,你还有脸拿出来说?
赵桓连忙进谏:“爹爹明鉴,以大宋今日之局势,应当专注内政,待到国力恢复,再取九州不迟。”
赵佶当即轻哼一声:“北有强敌窥伺,内有民生疾苦,立储大事,怎能一味拖延?先立储君,朕方可安心治政天下!”
赵佶演绎着‘慈父明君’,童贯配合着,感激涕零:“请皇上保重龙体!”
好一幅,忧国忧民的双簧,若非熟知历史进程,赵桓怕要遭了他们的道儿!
赵桓心里腹诽了一句,‘我信你个鬼,两个糟老头子,坏得很!’
一旦成为太子,便会彻底沦为昏君奸臣操弄的傀儡。
你享千古留名,我背亡国黑锅!
真特娘的好算盘!
可熟知历史进程的赵桓,焉能如了赵佶的意?
面对昏君佞臣的联手绞杀,赵桓不敢有丝毫松懈。
“爹爹圣裁,立储关乎国运,立储大典更是劳民伤财,如今国库空虚,应当一切从简才是。”
赵佶轻哼一声,显然早就料到赵桓会这么说。
第2章
“财政之事,自有媪相和公相操持,不劳定王操心。”
童贯接住话茬,笑脸盈盈,举手投足尽是奸佞谄媚之气:“皇长子又何必一味推脱?现如今朝野内外,何人不知,两日之后便要举行筹资大会?”
“钱粮一事,自然迎刃而解。”
“届时,立储大典与筹资大会合二为一,既能解决财政难处,又能昭告天下立储一事,还能省去立储大典的花销,岂不是一箭三雕?”
童贯的一席话,直接把赵桓的所有退路全都堵上了。
赵桓努力回忆,终于从前身继承的记忆碎片中,发现了些许线索,再结合历史进程,终于搞明白了昏君佞臣的心思。
赵佶这是想要如法炮制先前的壮举,把燕云十六州剩下的九州也买回来。
退位之前,完成历代先皇不曾有过之壮举。
如此一来,赵佶既能名留青史,又能功成身退,至于留下来的一地鸡毛,自然有赵桓背黑锅。
虽然常言道,自顾帝王多薄情,但是能把亲儿子算计成这样,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!
赵桓当即拱手行礼,沉声道:“如今国难当头,天下有志之士,必定倾囊相助,尽管还有两天,但儿臣觉得,筹资大会必定硕果丰厚。”
“越是这种时候,立储一事,越不该操之过急。”
赵佶已经毫不掩饰对大儿子的厌恶之情,他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,这蠢材居然还敢推诿。
既然软的不行,那就来硬的!
“呵呵,朕倒是想听听你的高见,但若是胡言乱语,扰乱朝纲,便是欺君之罪!”
面对赵佶直白的威胁,赵桓表面慌得一批,心里却稳如老狗,心中韬略,娓娓道来。
“陛下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七城,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壮举,天下自当归心。”
“如今又由陛下亲自出面,筹措钱粮,于大宋而言,无异于一剂猛药。”
“既有人心,又有钱粮,陛下必定能重现大宋往日辉煌。”
“但若是现在立储,天下人势必怀疑陛下有功成身退,明哲保身之心,必定士气受挫。”
此言一出,赵佶和童贯竟面面相觑,纵使君臣二人想破头也想不到,昔日的蠢皇子,竟然会如此机敏,化被动为主动,在筹资大会上做文章。
莫说赵佶,就连童贯都有些犯难了。
筹资大会所获钱粮,可不是用来打仗,或是重振大宋,而是为了给赵佶买下身后名,童贯也好趁机渔利。
他本想把赵桓捧高,却不料,这厮一句话,反倒让赵佶下不来台了。
见二人沉默不语,赵桓心里暗暗冷笑,搞了半天,就这?亏小爷还紧张了半天。
意识到遗臭万年的昏君佞臣,不过这点手段,赵桓瞬间充满信心,脑袋也支棱了起来,当即趁热打铁。
“儿臣提前恭祝陛下,收回燕云十六州,创先人未有之盛世!”
“陛下圣威,光照万里江山,金贼必将俯首称臣,蜷居北方,不敢再有半点贼心。”
赵佶干笑了两声,算是应下了赵桓这番马屁,心里却已经破口大骂,连忙看向童贯,却发现童贯也阴沉着脸,同样措手不及。
过了半晌,童贯才终于开口,已经一扫先前的伪善,变得凌厉起来:“国战大事,岂能儿戏?就算是要打,也不急于这一时!”
“凡是都有个先后主次,立储为先,国战为后。”
赵桓早就料到这只老阉狗会这么说,微微一笑,从容反问:“媪相的意思是说,筹资大会并非是为了国战做准备?”
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差点没把童贯憋死。
筹资大会举办在即,一切皆是以收回燕云十六州为核心。
若是现在就承认,朝廷没有和金国决战的打算,那些倾囊相授的义士,肯定会当场跑一半。
童贯别无选择,只能硬着头皮承认:“筹资大会所得钱粮,自然是为了支援战事!”
话音刚落,赵桓的连环拳已经打了过来:“既如此,天底下还有比国战更重要的事?”
童贯胸口一闷,自从他得势以来,还从来没有这么憋屈过。
偏偏对方还是出了名的蠢材!
这要是传扬出去,岂不是遭同僚大臣耻笑?
可是赵桓这番话,根本就没有变通的余地,战争不仅关乎着国运,更能决定兴衰存亡,普天之下,自然没有什么事情,比国战还重要。
童贯本以为能轻易拿捏这个赵桓,却不料,打了半辈子鹰被麻雀啄瞎了眼睛。
“陛下......定王所言,不无道理......”
赵佶虽然面无表情,但心里却充满震惊,连他最信赖的媪相都吃了瘪,简直不可思议。
等赵佶再次看向大儿子时,眼神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在童贯的眼神暗示下,纵使赵佶满腹狐疑,却也只能作罢,当即挥了挥手:“此事暂且放下,三日之后筹资大会再议,桓儿好生修养,朕先回宫了。”
赵桓借坡下驴,低着头作了一揖:“儿臣恭送爹爹。”
......
直至出了定王府,君臣二人对视了一眼,不约而同流露出诧异目光。
“陛下,定王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难缠?”
“本该是一锤定音之事,硬是被他给蒙混过去了。”童贯一脸的匪夷所思。
赵佶满腹狐疑的看向童贯:“你说这小子,是不是开窍了?”
童贯掩嘴阴笑:“陛下不必忧心,定王开窍与否都不是重点!”
“眼下战事吃紧,金兵若然南下,陛下及时禅位,明哲保身!”
“金兵不来,陛下......还是陛下!”
赵佶这才回过味儿来:“对,任他万般本事,只要朕在,他永远都只能是储君!”
童贯也是狠人,刚在赵桓那吃了鳖,马上就逮着机会下绊子。
“不错,国祚有变,他便是亡国之君;国运昌隆,储君而已,废立全在陛下一念!”
赵佶却是轻哼一声:“出宫私议,便是给他留着颜面,既然此子不识好歹,等到两日之后的筹资大会,朕当着文武群臣的面昭告天下,朕看他还如何诡辩!”